新闻动态

真实林彪:为人孤傲,不喜社交不近人情,唯独对刘亚楼有特殊感情
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13:47    点击次数:162

真实林彪:为人孤傲,不喜社交不近人情,唯独对刘亚楼有特殊感情

美国作家哈里森•索尔兹伯里在他的书《长征:前所未闻的故事》里,这样描述了林彪:那会儿红军正要机智地穿越金沙江,林彪才28岁,已经是红一军团的头儿了。

老鹰在天空中盘旋,让人抬头仰望,平时和别的动物也不争斗,可是一旦它锁定了目标,就会猛地冲下去,一下就抓住猎物。林彪的性格和带兵打仗的风格,就像那只鹰。他性格孤僻,不爱和人打交道,只有到了军事方面,他才会全神贯注,他这辈子就追求打赢每一仗,简直就是天生的猎手。

林彪这人,性格里头挺有意思的,两方面都挺突出,就是有时候话不多,有时候又爱说。

一、“不讲”,既是天性,也是经历

很多学生年轻人加入革命,很多是碰巧赶上了那个时代,可林彪不是这样。

他念的小学在黄冈的浚新学校,那学校是四个人一起开的:林育英、林育南、恽代英、李求实。他们都是湖北那边的革命领头人,而且林育英和林育南,他们是林彪的堂哥。

从13岁开始,林彪是林家三兄弟里最小的,哥哥们总把他当革命的未来力量,用心栽培。所以,他后来决定去黄埔军校学习,加入叶挺率领的独立团,最后还参加了南昌起义,这中间的一个大原因就是这些。

另一个让林彪投身革命的关键,是因为他的个性。

在黄埔军校当教官的聂荣臻,曾经这样评价林彪:

林彪啊,他不算是个标准的军人,长得瘦瘦弱弱的,体能也不咋地,在黄埔军校的时候,跑个步都能累得晕过去,真是差生的代表。再说到做人方面,林彪跟他的师兄徐向前挺像的,俩人都挺内向的,不爱多说话,给人一种挺朴实的感觉。

当年徐向前在蒋介石面前接受考察,因为他太老实了,既没拍马屁也没特意表现自己,整个交流过程平淡无奇,结果就被请出门去了。

蒋介石挑人用干部,总爱看外表,像孙元良那样长得帅又有男人味的;还得是听话又爱显摆的,比如胡宗南这种懂人情的。像徐向前、林彪那样的人,在他眼里就只能是没出息的学渣。

黄埔军校里,那些表现好的学生早早地就升了职,成了大官。而那些被淘汰的,就只能基层打杂,慢慢积累经验。林彪以前就是想着要像后者那样,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,他直接就跳到了前者那个位置上。

1928年夏天,井冈山那边的红军28团二营营长袁崇全叛变了,带着人投了敌人。追他们的时候,团长王尔琢不幸遇害了。之后,林彪接了团长的位子。28团可是红军里战斗力最强的队伍,而王尔琢,也是红军里最早期的那些杰出将领之一。

南昌起义那会儿,林彪当连长时,一度想主动不干了,结果碰上敌人截住去路,只得又回来。后来还劝朱德、陈毅他们找别的门路。可没想到,一年后就不同了,林彪接了王尔琢的班,成了井冈山红军最厉害的将领,变化真是大得不得了。

说起来,林彪在红军里军事才智和指挥能力那可是一绝。不过,因为进步太快,一下子肩负重任,再加上碰了不少钉子,这些经历对他的性格多少有点影响。比如说,他挺有自己的主见,不太轻易信别人,也不太爱交流,不太适应有领导管着。

林彪这人做事特别讲究实际,不是那种纯粹的理想主义者。所以,在南昌起义之后,他心里就起了动摇,在井冈山的时候还问过“红旗能坚持多久”的问题。这些心事一直拖着他,直到长征结束后才完全放下。但是,林彪在指挥打仗的时候,还是保留着这种问题。他喜欢有十足把握才动手,偏爱打有优势的仗,害怕打败仗,这跟他之前经历的事情有很大关系。

在抗日战争那会儿,林彪可真是风光无限,带着115师立了不少功,最出名的就是那场平型关大捷。可紧接着就出事了,他带兵路过阎锡山的地盘,结果被站岗的哨兵误打了一枪,子弹从腋下穿过,从背后出来,肺和脊椎都受了伤。没办法,林彪只能退下前线,跑到苏联去治伤。

这次受伤对林彪打击很大。原本是立功报国的绝佳时机,结果却因为子弹退到了幕后,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大打击。重伤之后,他一直受着植物神经紊乱症的困扰,还得了怕水、怕风、怕光和紧张就出很多汗的毛病。这些症状也让他的性格变得更加封闭。

回国后林彪还是肩负重任。不过,在军队里他整个人都沉浸在了军事事务里,其他事情都不太关心。工作时候跟人聊天也很少客套,都是直接谈公事,对谁都挺直来直去的,也不太热情。

在军队里,人们常说林彪有“三不原则”,就是不去别人家串门、不去做客、不去医院探望人。实际上,除了这三样,林彪别的社交活动也很少,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,对穿着打扮也不讲究,应酬活动更是一概不参与。他最大的兴趣就是盯着地图研究打仗的事情,偶尔也会翻翻关于战争的书。

另外啊,当年在四野当过参谋长的肖克,晚年的时候提起林彪,这么说:

林彪这人啊,在军队里算是个不近人情的典型。记得在井冈山那会儿,朱德就抱怨过地方游击队缺枪,可林彪那边的连队就是不肯把枪借出来。等到长征之后,徐海东的红十五军团损失挺大,他们想从红一军团那里要些兵支援,结果也被林彪一口回绝了。

总之,林彪这人吧,不太会处理人际交往,也不乐意去搅和这些事。这主要是因为他本来的性格就是如此,再加上他多年来在军队里压力大,身体又不好。但话说回来,正因为这种不太讲究的性格,林彪才能一门心思地专注于军事指挥,很少被外界的事情分心。

二、“要讲”,是对军事百分百的执着

南昌起义后,林彪开始显露头角,一方面是因为他是黄埔军校第四期的学生,另一方面还得益于他在耒阳打的那场胜仗。

朱德带红军打下耒阳,不料桂系十七军李宜煊一个师反攻,红军只好撤出城。正巧这时,林彪挡住了朱德,分析说桂军虽然得了城,但太自满放松警惕。林彪这么一说,朱德就采纳了他的建议,红军晚上又杀回耒阳,结果打了个大胜仗。

打了那场仗以后,朱德看出来了林彪的不凡,这小军官平时挺沉闷的,可一到战场上,头脑转得比谁都快。

林彪话不多,但不闲聊。军事上他很有自己的想法,别人要是提出不一样的看法,不管对方是谁,他都会坚持自己的观点,很少轻易让步。

长征途中,四渡赤水河的时候,有人曾对红军的路线表示过怀疑:“我们老走这些弯弯绕绕的路,再这样下去,部队可要累垮了。”

平型关战役开打前,有人不同意继续在山区打游击,他们认为“应该主打机动战,多组织大规模部队行动。”

辽沈战役里头,因为担心“饭量太大,客人太多,这仗怎么打得赢”,所以迟迟不敢先攻打锦州,甚至为了这事儿在电报上争论了大半年。

从土地革命那会儿开始,到抗美援朝那会儿要不要派兵,林彪在军事上提的建议比别的将领可多多了,这事儿挺少见的。那时候啊,大多数军官都是上级给画个范围,自己在那范围内随便干,这就叫听话照做。

林彪这人有点特别,他喜欢给领导画个圈圈,还爱把别的部队拉进来一起帮忙。而且他自己也偏爱好用那些战场上有主见、敢拍板的大将,像韩先楚、钟伟这样的,那都是能打硬仗,不怕顶撞上司的狠角色。

在日常生活中,林彪不爱多聊闲篇儿,可一说到军事战略和战术,他话就多了起来,根本停不下来。

杨成武曾经写了一篇叫《林彪军团长教我怎样当师长》的文章。文章里提到,每次打大战役前,林彪军团长都会把大家召集起来,亲自给大家讲解战术。

当时红军里,很多战士都是来自农村和工厂的,他们对那些围点打援啊、迂回包抄之类的军事术语一点都摸不着头脑。不过林彪有他的方法,他会让几个战士来模拟战斗过程,一边比划一边讲解,左迂回、右包抄这些动作,简单明了,连粗人都能一下子明白。

后来林彪当上抗大校长,学生们都真心佩服他。

后来在东北战场上,林彪可不是整天待在屋里埋头研究战略,他更会根据战况来设计一些实用的战术,然后亲自去教给大家,像“三种不同情况对应三种不同战法”、“重点突破配合两侧作战”、“三三分队”、“四组人员加一队支援”、“快速行动但也要有节奏”这样的方法,他都亲自传授给大家。

想和林彪多聊聊天,聊军事话题挺管用。不过能和他在军事上搭得上话的人不多,其中就两个特别例子,一个是粟裕,另一个是刘亚楼。

三、只有刘亚楼最懂林彪

林彪和粟裕俩人认识得很早,在南昌起义前就都在叶挺的部队里。不过,长征开始前,粟裕加入了红七军团往北牵制敌人,从此俩人各自走散。一直到解放以后,他们才有机会偶尔见面。

跟粟裕打交道的时候,林彪那会儿特别热情,就是那种不常见的热心,就算知道人家挺难的,也主动去帮忙。

和林彪共事多年的吴法宪,在他的回忆录里提到:

林彪的女儿林立衡也回忆说:

粟裕跟林彪似的,都不爱闲聊。他生活中挺简朴的,所以当时在上海跟楚青散步,瞧见一家咖啡馆,他直接想到要是架上机枪,就能把整条街都给堵了,楚青听后气得说不出话来。

军事上,粟裕的战略眼光真是超前得很,打仗时他总是说“兵无常势”,意思是根据战场上随时变化的局面来灵活调整战术,用出其不意的招数和冒险的策略来迅速击溃敌人。建国后搞战略规划,他总能第一个想到要海军陆空三军一起行动,还有用伞兵突然袭击这样的新鲜点子。

林彪和粟裕啊,他们俩在用兵上可是各有各的风格,林彪喜欢稳扎稳打,而粟裕则喜欢出奇制胜。不过,他们俩都对战争有自己独到的见解,这点可是相当厉害。正因为这样,林彪对粟裕那是相当欣赏,一有空就喜欢和他聊聊军事那些事儿。

总的来说,林彪跟粟裕的关系主要在军事方面。但要说私下里能让他完全放松的人,就只有刘亚楼一个。

刘亚楼和林彪完全是两种性格。

这个人性格开朗,大大咧咧,风趣幽默,大家都说他很会享受生活。大家也知道参谋长有两个特别的爱好,一个喜欢跳舞,一个喜欢擦鞋,这两项技能还是他在伏龙芝军事学院里学的。

刘亚楼这人交际挺广,最爱的活动就是跳舞,每次舞会他都不会错过,跳得还特别棒,总能技高一筹。要是打仗耽误了跳舞,那擦鞋就成了他最开心的事。不管从哪儿回来,他都会先擦鞋再洗脸,听说四野好多将领都跟着参谋长学了这个习惯。

而且刘亚楼一坐下来擦鞋,周围的人就立马围成一圈,聚精会神地听他讲历史故事,有时候还跟着他瞎吹。这时候,林彪也会走过来加入听众行列,遇到好笑的地方还会催促:“接着讲,接着讲。”平时不苟言笑的林彪,在东北那会儿,除了打仗,就是听刘亚楼讲故事时,偶尔才会微微一笑。

林彪这人不太喜欢热闹,但特别爱听刘亚楼聊天,这事儿有俩主要原因。

林彪在抗日中受了重伤,之后就在苏联待了好久。恰巧刘亚楼那时候也在伏龙芝上学。于是林彪教刘亚楼学俄语,刘亚楼帮林彪打理生活,俩人关系特别铁。刘亚楼说起苏联的事情,总能勾起林彪的共鸣。

第二,刘亚楼军事能力很强,不管是打战、训练还是建军队都一把好手,简直就是林彪的最佳助手。在四野的时候,林彪主要负责制定作战计划和作出作战决策,而刘亚楼就把这些计划变成具体的命令和计划,然后去实施。刘亚楼经常讨论打仗的事情,林彪也听得津津有味。

林彪这人不太轻易相信别人,不过刘亚楼在军事方面和私交上,他可是百分百信任的人。

刘亚楼这人脾气直,爱发火,外头人都叫他“雷公”。不过跟林彪打交道时,他却能分得清上下。简单说,军事上他听林彪的,私底下呢,他还能管着林彪。

听说林彪想要找参谋长,刘亚楼总是急匆匆地跑去找他。而且,从东北战场到国家成立后,只有刘亚楼和高岗这两个人可以不用提前说,不用预约,随时去找林彪。

当然,那位曾经负责四野作战处处长的苏静也曾经说过:

林彪对刘亚楼虽然有时有点烦,但也不怎么管束他。刘亚楼的地位很明显就很高。而且,就只有刘亚楼敢在林彪研究粟裕的战报时,开玩笑说:

林彪自学了一些医学知识,自己动手熬药喝,不料喝了之后突然晕倒,军医忙了老半天才把他救回来。刘亚楼当时还以为他没救了,站在一旁哭个不停。林彪醒过来后,刘亚楼直接把他那些自学的医术资料都收走了。

林彪呢,他就不太喜欢被限制,觉得别人可能不怀好意。不过刘亚楼就不同了,他有什么就说什么,从不藏着掖着,对林彪也是真心尊重。能交到这样的朋友,林彪就能完全放松警惕了。

林彪对刘亚楼那可是真心实意。1955年评军衔那会儿,林彪主动帮刘亚楼向上级美言几句。等刘亚楼生病了,林彪也打破了自己不常去医院探望的规矩,亲自去医院照顾他。

1965年5月7号,刘亚楼在上海不幸去世,他的棺材要被送回北京,林彪特意赶到机场去迎接,还亲自帮他送行,这样的情况在他的一生中只发生过一次。